网站首页
手机版

在我国监视居住压身份证吗?(监视居住在外地使用身份证会被发现吗)

更新时间:2024-05-24 07:34:51作者:未知

在我国监视居住压身份证吗?(监视居住在外地使用身份证会被发现吗)

监视居住会扣押身份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扣押居民身份证。但是,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执行监视居住强制措施的情形除外。

居民身份证扣押制度的基本涵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扣押居民身份证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限制犯罪嫌疑人随意离开其居住地,除此之外不能有其他目的。

(2)有权扣押居民身份证的主体只能是公安机关,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扣押居民身份证。

(3)扣押居民身份证的适用范围法律有明确规定,即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执行监视居住强制措施的情形。对其他采取强制措施的,不应扣押居民身份证。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 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执行监视居住的处所;

(二)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或者通信;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六)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身份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款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监视居住期限届满,应当由办案机关作出解除或撤销监视居住的决定,具体程序为办案人员提出意见,部门负责人审查,检察长或公安局长决定后,通知办案机关,并将解除决定书送达给嫌疑人。

监视居住期限届满,可以变更为取保候审,也可以解除监视居住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被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予以释放、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依法变更强制措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对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的,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收到申请后,应当在三日以内作出决定;不同意变更强制措施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监视居住的时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监视居住对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限制比取保候审严厉,在时限上规定比取保候审短些。并不影响侦查活动的开展。而且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只要尽职尽责,在6个月的期限内通常能完成对案件的调查取证、审查起诉、法院审判工作,作出相应的处理。

监视居住公安机关办案中常用的强制手段,对于不适合关押在看守所的,条件符合的可以对其监视居住,期限最长是六个月。等到期后,家属可以向公安机关或者法院提出解除,公安机关接到申请在三天内做出决定,并送达给犯罪嫌疑人家属。

本文标签: 身份证  期限  也有  

为您推荐

发生醉酒拘役国企怎么处理 国企对醉驾拘役怎么规定

醉酒拘役国企可以与该员工解除劳动关系。醉酒是会被吊销驾驶证的,如果在没有发生重大事故的情况下进行醉驾会吊销驾驶证,然后五年之内不得重新获得新的驾驶资格,如果醉驾运营车辆,十年之内不可以获取驾驶资格证。

2024-06-17 00:04

贩毒犯罪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贩毒犯罪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和处罚

贩毒犯罪可能会受到十五年有期徒刑等的处罚,且不管贩毒的数量、重量为多少,都有可能会被法院判处刑事处罚。对于贩毒行为造成的情节严重的,法院审理贩毒案后,也有可能会判处无期徒刑等的处罚。

2024-06-17 00:04

贩毒罪行轻微不起诉的情形有哪些

法律上一些关于毒品的定性犯罪要素构成是没有确定统一的一概而论的定性标准的,比如一些医学上的治疗疾病用的药品可能会被毒品领域内以另一种形式定性为使人产生依赖性的毒品。患者在对这种既是毒品又是药品的产品存

2024-06-17 00:03

刑法对贩毒处罚有死刑吗?(刑法对贩毒处罚有死刑吗)

《刑法》对贩毒处罚有死刑,除了死刑之外,还有可能会被判处十五年的有期徒刑、以及无期徒刑等的处罚。当然具体会被怎样量刑,需要由有贩毒案件管辖权的法院审理案件后确定。

2024-06-17 00:03

作者违约出版社解除合同如何送达 出版社违约金

作者违约出版社解除合同可以直接将解除合同的通知书当面的递交给本人;如果不可以当面的递交给本人也是可以采取邮寄的方式递交给本人;具体的方式有很多种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2024-06-17 00:03

名誉权案件如何确定侵权结果发生地 名誉侵权在哪立案

名誉权案件确定侵权结果发生地一般是以受侵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住所地确定的。另外,假冒他人姓名从事一些不道德或者违法的行为或者以口头、书面形式宣扬他人隐私的行为以及根据规定对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

2024-06-17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