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劳动合同中欺诈的定义是什么(劳动合同欺诈赔偿标准)

更新时间:2024-05-20 00:00:42作者:未知

劳动合同中欺诈的定义是什么(劳动合同欺诈赔偿标准)

一、劳动合同中欺诈的定义是什么

劳动合同中欺诈的定义: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而合同欺诈的标准是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无效。

那么,怎么判断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是存在欺诈行为呢?

1 、如劳动者不具有履行劳动合同的资格,却未如实告知用人单位,劳动者属于欺诈行为,劳动合同应确认无效;

2 、劳动者不具有履行劳动合同的能力,但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却故意隐瞒或提供虚假情况,在此后亦无法胜任工作,劳动者可认定为欺诈行为,双方所签劳动合同应确认无效;

3 、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时虽未向用人单位如实说明情况,但在履行合同期间能够胜任工作,且并未使用人单位的利益受损,则劳动合同不宜确认无效。

二、劳动合同欺诈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同时,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8条规定,“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其次,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第一款第五项、第39条第五项以及第46条第一项规定,如果是因用人单位存在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者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是劳动者存在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的,用人单位也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需向劳动者支付任何经济补偿。

再次,《劳动合同法》第86条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被确认无效而给对方造成损害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也就是说,劳动合同一旦被确认无效,如果是因用人单位的过错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经济补偿以及其他劳动者应当享受的待遇。

大家可能会认为只有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才存在欺诈、威胁等。实质上,合同义务是双方的,双方都应当按照诚实信用的原则履行各自的义务,否则合同无效后将会产生对有过错方不利的后果。而在《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中,也明确规定了不管是单位还是劳动者均有义务如实告知对方真实情况,不得隐瞒作假。

本文标签: 劳动合同  当事人  定义  

为您推荐

离婚恶意转移财产罪怎么判?(离婚恶意转移财产罪怎么判定)

离婚恶意转移财产是不存在着罪名规定的。但是是有可能会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此时是按照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来进行处罚。除此之外也是有可能会构成相关的伪造毁灭证据罪的,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

2024-06-03 00:03

夫妻离婚时期权和股票怎么分割(离婚时股权价值如何认定)

股票具有财产价值,可以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用婚前财产购买的股票,属于个人的婚前财产,即使在婚后售出得到的价款,一般来说也属于婚前财产。期权是公司在员工婚前授予的期权在婚前授予、行权的,显然属于婚

2024-06-03 00:03

怎样应对婚内出轨 怎样应对婚内出轨的老公

1、收集征集;2、争取子女抚养权。能够证明对方出轨的证据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直接能够确定一方出轨的证据;二证明力相对较弱的证据。

2024-06-03 00:03

买房子的时候父母出了钱,在离婚时应该怎么分

1、男方父母全款买房,登记在男方名下,视为对自己孩子的赠与,是男方的个人财产;2、如果登记在女方名下,可能会视为男方父母对女方的赠与,属于女方的个人财产。

2024-06-03 00:03

《民法典》司法解释对婚姻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1、婚前父母双方为了孩子结婚买的婚房,各自的出资部分以及对应的增值部分,都属于个人财产,在离婚时不作为共同财产进行分割。2、《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2024-06-03 00:02

遭遇到家暴如何保护自己(遭遇到家暴如何保护自己安全)

一注意搜集、保全以下证据:当事人的悔过书、保证书;子女、家人、邻居的证人证言等;二被家暴时,不要进一步激怒对方,尽可能寻找机会离开;三第一时间报警,举报对方故意伤害或者虐待自己;四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

2024-06-03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