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探秘奇特的湖南丧葬习俗 湖南的丧葬文化

更新时间:2023-05-21 02:05:25作者:未知

探秘奇特的湖南丧葬习俗 湖南的丧葬文化

文章目录:

1、探秘奇特的湖南丧葬习俗

2、神秘的厦门丧葬习俗

3、你所不知的上海丧葬习俗

4、陕西丧葬习俗是什么样的?

5、客家丧葬习俗浅谈,客家丧葬习俗

6、猜你喜欢:

1、探秘奇特的湖南丧葬习俗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部,传统的丧葬习俗受儒家影响较大,极具地方特色。在湖南文化中,葬礼从头到尾有很多的步骤,包括布置灵堂、殡殓、贴大旗、封柩、出殡等一系列过程,现在我们及来一一了解下,这其中蕴含的丧葬文化。

灵堂

亦称“孝堂”、“灵棚”。旧时停放灵柩的处所。宋彭杉乘《续读黑客挥犀·陈烈遵左礼》:“蔡君谟(襄)居丧……(烈)与十二余生望门以手据地,膝行号恸而入孝堂。”有的因房屋窄狭搭棚于庭旁,称“灵棚”。桃江一带旧习,人死在外,尸体不进住宅,就在屋前搭起灵棚,并列灵柩殡葬冥物,以待吊者。

殡殓

益阳殡殓之俗,与本省汉民族略同。但贫富之间有俭奢之别。据1912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载:“湘俗舁棺入门,燃爆竹以迎之,置中堂,以两凳置棺盖于侧,以红毡覆之。熬桐油松香成汁涂棺内,以陈石灰、石膏粉或五谷灰(用五谷灰扎棺,惟益阳有之,余者尚用陈石灰)倾入。侍者仍奉尸入棺,用皮纸裹石灰为包(包数如死者之岁数)塞尸之空隙处。

乃掩巾加被以皮纸覆其上,为鱼鳞交搭之状,曰鱼鳞甲。遂以五谷灰或石灰、石膏等倾满棺中,稍按紧之。棺前悬布帷,下仍灯炬,妇人哭于帷内,男人哭于帷外。然其起尸人棺之际,俗必延道士诵咒画水书符(水置棺下,符帖棺首。云:可镇邪免漏,至发行乃去之)曰上材。

富者则礼生赞礼,曰起尸入殡礼、曰盖棺礼。并告祖、告天地诸神。毕,以长红笺书‘文公丧礼’四字贴堂上,对空行六叩首礼,曰立文公”。益阳一带仍沿用旧习,用皮纸、石灰或石膏粉扎棺,俗称:“踩莲花堂”。

桃木棍

民间每当浴尸换衣后,在死者左手握上一根较小的桃木,右手握一条手帕。相传手帕让死者揩汗,桃木避邪,可作手杖,也可防犬。

挂功德

昔时,民间在给亡人做超度时,往往在灵堂内挂功德。功德是用宣纸画成佛祖等多种图案和头像,诸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观世音等等,精裱成一幅幅的对袖,一般开路,只悬挂堂屋上首5——7幅,如做3——7日道场者,则堂屋上首和两边壁上都挂满功德,俗称满堂功德,阴沉森严。自1950年后,挂功德者逐渐消失,近年来又渐兴起。

贴大旗

又称“贴大字”。过去民间做超度时,由道士用黄白绿三色八开纸剪成下面斜角开口的旗形,一张一字,上书“昊天罔极”、“跨鹤归西”、“泪洒江天”、“邈若山河”、“慎终追远”、“生荣死哀”、“遗恨千古”之类的悼词,乘贴在灵堂家中各门的门框上,如丧事大办,则在灵堂外的四角的对角扯起长绳,在绳上每隔2——3尺贴一张。

点天灯

旧时,民间将死者入殓后,在堂前天井竖一对留有若干竹叶的竹竿,各悬一只小箬帽和形似棒槌的纸灯笼。每晚点烛悬灯,直至出丧日止。

竖幡

过去大办丧事,往往请道士做超度时,先将死者姓名或仕位写在长条形的旗幡上,用竹杆挂上旗幡,竖在大门外的显眼处。迎风招展,显得更有气势。直至出殡时,再举幡送葬。

报庙

民间认为,人刚死后,鬼魂暂在土地庙中栖身。当道士做超度时,由长子端着灵位,由道士敲锣打鼓前往土地祠报庙,燃香点烛,鸣放鞭炮,焚烧纸钱,用三牲酒醴致祭,并由道士做一阵报庙法事后方归。

开路

亦称“明路”。民间历来将死者入殓后,丧家请道士做道场,以超度亡魂,指明冥间之路,故称“开路”。凡三日以上故称做道场,1——2日,俗称做开路。开路在超度亡灵时,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法事,由道士敲打乐器,念读“路引”,挥舞“引魂幡”,并由丧家长子执“引魂幡”陪拜,直至法事完毕。

开金桥

丧家请道士超度亡灵的法事之一。所谓“金桥”,由桌子相叠而成。在议式中,道士念经咒走过“金桥”,俗谓引魂过桥,认为可使亡者“托生”于福禄之地,或谓可使亡魂不入枉死城,通过金桥上天堂。《红楼梦》第十四回:“这日乃五七正五日,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开金桥,引幛幡”。

解结

丧家请道士超度亡灵的法事之一。做法事前,在灵柩前置高桌一张,系黄线穿纸钱,打志若干结子,地上用面盆盛清水。道士敲打乐器一边做法事,一边由孝子拉线解结,每解一结,纸钱落在水盆里,其意有两说,一谓替死者解开生前和他人结下的冤仇;一谓死者不甘心离世,阴魂不散,故特地念经劝解。其解词内容有劝慰世人,宣扬生死有数;表彰好人,劝人为善,以及勿作奸恶等。

开方破狱

开方破狱是丧家请道士超度亡灵的法事之一。《红楼梦》第十四回:“这日乃五七正五日,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参阎君,拘都鬼”。开方,即开度,《愚贤经》:“唯愿如来当见哀愍,暂下开度。”俗谓人死后会下地狱受罪,故举行佛事,诵念《破地狱偈文》,祈祷佛祖超度亡灵升天,以为可以打开地狱拯救亡灵出来,再往人间投生。

2、神秘的厦门丧葬习俗

厦门的习俗一直都跟别的地方习俗大有不同。虽然还是会有些习俗相似,当大部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厦门文化就让人觉得较为神秘。特别是关于丧葬这一方面。厦门的丧葬习俗更是给人一中神秘的感觉,到底为什么神秘,让我们一起往下看吧!

一、移厅

移厅,也称“搬铺”。家中亲人病危,要开始准备丧事,俗称“后事”。50岁以上的老人或父母,就要移榻祖公厅(正厅)边,正厅、正寝是一家最神圣的地方,也是一种礼遇,俗称“寿终正寝”。

用两板凳和3块(也有4块)床板或门板搭起“水床”,也称“过身床”。搬铺后未断气之前,家属不能当面痛哭,病危者也知时日已到,开始交待后事,留遗嘱并希望子孙都能到齐,围在身边为其“送终”。

搬铺时,如病危者还有长辈在世,一般不搬进正厅,只能搬到偏房(袖房)中去。在病危者断气之前,为其穿上寿衣,寿衣有3、5、7件不等,一般5、7件为多。穿时,要先反穿在孝男或其他亲人身上,一件件反穿,然后全部剥下,一次性正穿在病危者身上。

二、初丧

病危者断气死亡,也称“过身”开始,进入初丧。届时要设灵堂、报丧。灵堂设在正厅,又称“孝堂”,也有专搭棚子于庭旁,称“灵棚”。灵堂设在正厅要先“净厅”,即把天公炉、烛台、神像、祖先牌位、红对联、大镜等原有喜庆装饰取下(有在搬铺时已作安排),挂上孝帘(白色帏幕)。

死者用白布蒙面,尸身盖上天地被,也有用原盖被单掀上蒙面。死者脚后供米饭一碗,上插筷子单支,鸭蛋一粒,俗称“脚尾饭”,点上油灯一盏或白蜡烛一支(俗称“长明灯”),并不断烧香和烧纸钱(冥钱)。

在门前摆放供桌,桌正中供起纸做的临时牌位(魂帛)或事先准备的遗像。两旁有“桌头娴”一对,不断地点燃白色蜡烛和线香,来探铺者必先拜后入内抚慰丧家。孝男孝女及媳妇、孙子都得换上麻衣孝服,鞋头罩麻,俗称“披麻戴孝”。

举家大小围于死者身边嚎哭,俗称“发丧”。此时拆去大门原有红纸门联,用白色长条纸斜贴,如双亲已故就贴交叉的白纸,以示“失双头”,或在大门上挂一块白布叫“挂孝”,也是示丧。大门外边,摆上一顶半人多高纸糊的轿子,俗称“过山轿”。

轿前后立有纸做的“轿夫”,旁边放着插有线香的“碗糕粿”(小碗发粿)给“轿夫”作点心。还要折几串纸元宝(银仔纸)给“轿夫”挂上,作为“工钱”。摆出“过山轿”是丧家最显着的标志,又可看出死者的性别和辈分。男性的“过山轿”为绿色红顶;女性的白色红顶。轿上还标有几代辈分,让人一目了然。

三、入殓

入殓,也称收殓,分小殓和大殓。小殓就是给死者穿衣,先要“乞水”净身。“乞水”时,孝男领先,手捧一只“请水钵”(陶罐)或提一只小木桶,钵或桶中放块白布、12枚铜钱(后用硬币代替),孝妇随后。

按亲疏列队至附近的溪边、河边、池边或古井边,半跪投钱水中,口念“向土地公买水”后,用钵或桶舀起水,一路嚎哭而归。到家后,在卧室门内,用白布蘸水擦洗死者的脸、手、足为死者整容。再替死者穿上寿衣后搬入正厅。

从“乞水”净身到给死者换上寿衣也称“张穿”,即给死者穿上“张老衫仔裤”。民间认为用这种“长流水”的沐浴洁身方法,可使死者投生乐土。大殓就是把尸体放入棺内,也称“入殓”、“入棺”,俗称“入大厝”。

入殓前,举行“辞生”的祭祀,用12碗菜肴供祭死者,荤素各6碗,若死者是虔诚的佛教徒,则12碗全素菜。祭时要由“好命人”或请师公(道士)逐一拿起每一碗菜,用筷子夹起菜肴,做出喂食样子,口中说着好话,将12碗菜一一敬献给死者。有请和尚诵“往生咒”经,俗称念“铺前经”。

入殓要择吉利时辰,死者为女性,一般要有娘家亲人在场,生肖与死者相克者回避。入殓时,遗体进棺材,俗称“入大厝”,是死者迁新居的吉事,故棺盖打开时,丧眷不能哭。遗体入棺前要举行“放手尾钱”的仪式。

此仪式一般与“辞生”祭祀合在一起。即当12碗菜供奉给死者后,将死者身上余钱(有的是生前自己存放,有的是家眷在老人临终时先塞在其身上),取出按房份分给,俗称“分手尾钱”,算是死者给子孙留下钱财,“好命人”或师公口中念道:“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

入殓前,先用呈文纸或黄纤纸糊棺内四壁,铺上“地被”,死者除穿寿衣,还戴珠宝首饰。入殓时,一般是长子抱尸头,其余子女4人或6人抬尸体,平放棺内,盖上“天被”(俗称盖“天地被”,也称“大被”)。尸体两侧还分置死者先前所爱之物和生活用品及其他陪葬品,多寡因家境和地位不同有别。富裕者常有金银珠宝玉器。

盖棺之时,丧眷跪拜痛哭,最后告别遗容。盖棺之后,备礼祭奠,俗称“祭棺”。由亲家门方先拜,后孝男孝女、亲属等按辈分依次跪拜。祭毕封钉,棺材四角各已安上角钉,先由舅父拿封红纸、斧头,先敲一下后,由土公(也称土工,专门从事丧葬的人)钉牢,边钉边唱道:“一钉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有福禄;二钉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家伙(发财);……”。

最后留一根松的,由孝男或孝孙用牙齿把钉咬拔起吐入斗里,斗中放有木主、五谷、铜钱、棒香等。也有把最后一根敲钉入一半多,留钉头在外,土工高唱一声:“出钉”(意在“出丁”,子孙兴旺)。有的则简化为直接由土工敲钉封棺。

殓毕,孝男孝女将死者生前所用药罐、碗筷、旧席褥草、身穿衣物、杯盆器皿等用品,送至郊外或附近偏僻处焚烧,俗称“送草”,也叫“送脚尾”。门外的“过山轿”也要火化。厦门还有“敲棺材头”和“跳过棺”的丧俗。

“敲棺材头”,即死者尚有父母健在,入殓后父母手持木棒敲打棺材头,以示父母对其未能尽养老送终孝道的谴责。“跳过棺”,即妻子先死,丈夫准备再娶,要身背包袱,手持雨伞,从棺上跳过。意在打起背包雨伞出外谋生,重山隔水永难相见;也有认为是离散两断,今后续弦,别来纠缠之意。

四、停柩

厦门民间虽有当天入殓当天出山(出殡)习俗,但一般都停柩守灵3-7天,也有停柩到“三七”后再择吉日下葬。大多数停柩于家里厅中,孝男孝女日夜守灵。还有亲戚作伴守灵(坐冥)。守灵结束,师公以桃枝蘸清水洒厅屋,以驱凶避邪。

五、出殡

出殡,亦称“出葬”,俗称“出山”,就是把灵柩送到安葬的地点。出山之日,丧家亲属披麻戴孝,穿着丧服,丧服依古礼分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5种,分别用粗细生熟不同的麻布制成,根据亲疏远近相应穿戴。

一般的亲友以白布条围戴左臂(后也有用白手帕、白纸花、小鲜花戴在胸前)。临近“出山”的时候,孝妇孝女等丧家妇女手抚棺木痛哭,孝男孝孙也跪伏于棺侧痛哭,叫“哭棺材头”。棺夫把灵柩扛出宅外,俗称“转柩”。接着举行“起柴头”的祭仪,也称“启灵”,即送棺出葬之祭。

接下来钉棺盖(俗称“封钉”),丧家子孙依序排成长队,在司仪前导下,绕棺3周,称“旋棺”。然后进行“绞棺”,用粗绳把棺材缚于“独龙杠”(粗长的木杠)之上。木杠两端又横小杠,抬杠的棺夫有8人、16人、32人几种,再盖上棺罩,也称“绞龙”。

棺罩上部是彩扎的宫殿和古装人物,下部垂下绣帘,罩住棺木。棺罩的顶上有吉祥物,男性用麒麟,女性用凤凰,都是栩栩如生的厦门工艺彩扎。此时,丧眷跪地哭挽,师公作祭,送葬亲友对棺行礼。

开路鼓乐吹响,出山仪式开始,出葬行列常以“开路神”(用纸糊制的高一丈多、面目威武狰狞的神像)为先导,后用“草龙”(稻草束),燃火冒烟(多用香炉燃香代替),再次是横匾,用黑色或蓝色布条,上写“xxx出殡仪式”,用两根竹竿撑着。

在前导下还有一对大白灯,灯上按死者的儿孙代数写上“x代大父”或“x代大母”(常虚增一代)。如系五代则大白灯上加红布半罩。大白灯一般由外甥挑着,并一路撒下纸钱,是给野鬼的过路钱。

然后依次是香亭(焚香点烛)、像亭(供死者遗像或木主)、挽轴、乡音民乐、彩旗、送葬亲友、师公,最后是灵柩。灵柩棺尾系结执绋,由孝眷边走边拉,俗称“拔麻尾”,有挽留死者之意。

六、入土

入土,也称下葬。“谢步”后,加快前进速度,灵柩要在太阳下山前入土。灵柩抵达墓地,墓穴事先挖好,棺木落圹时孝主要取墓土一撮,等回家后放入灵前炉内供插香之用,也是引灵风俗。入葬后,要以五牲或三牲祭拜墓旁的“后土”(土地公),并举行“点主”仪式,孝主身背木主(神主牌)。

向着太阳的方向跪下,由点主官(德高望重者或风水先生)用朱笔和墨笔,在木主上的“王”字上先点红点再复黑点,使“王”字成为“主”字,俗称“成主”。即葬之日或之前,丧家请本族或有名望的人,为木主(神主牌)题主。

一般是在木主正面写衔名、谥号,背面写其简历、生卒时间、子女和配偶的姓名,以及安葬的地址方位。木主正面的“主”字暂写为“王”字,待日后举行点主仪式时补上一点,也有在题主仪式上一并完成。

“返主”一般不走原路,在过桥拐弯时要招呼死者,请神灵跟着归家。丧家妇女要在户外路口哭迎木主。神主请回后,安放在正厅临时的灵桌上,供上祭品,点燃香烛,丧眷跪拜,称安灵仪式。

七、守孝

守孝,古称“居丧”,俗称“带孝”。有穿丧服的,也有身上佩戴“孝布”的。居丧戴孝时间长短不一,从几个月到3年,有做完七七四十九天脱孝的,也有到“百日”或“对年”后脱孝;还有服孝3年,丧期满后才脱孝。

八、祭祀

对死者的祭祀从敬“脚尾饭”开始,在丧葬过程中的许多礼仪,都是对死者的祭祀。死后每7天的祭祀称为“做旬”,也叫“做七”。厦门多数做到“七旬”。未到“对年”的正月初三,丧家要祭亡灵并为死者“烧新床”(用竹纸扎成的床),让死者在阴间睡新床。

九、拾骨

拾骨,又称“拾骸”,俗称“拾骨头”。“拾骨头”一般在死者葬后3年或5年、7年的清明节前后10天内,也有另择吉日吉时。届时,死者亲属请土工掘坟开棺,将尸骨捡出整理曝晒,用红丝线按人体骨骼的衔接贯穿,放入特制的腰鼓形陶瓮,谓之骸罐,俗称“夙金瓮”。也有将骸骨贮小棺中,谓之“金棺”,也称“骸棺”,再迁葬于新穴或合葬在他穴。

3、你所不知的上海丧葬习俗

葬礼是一种送别死者的传统仪式,在我国古代的传统中,葬礼有着许许多多严苛的规矩和繁琐程序。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也逐渐形成了独特并且简单的葬礼风气和习俗。那么在上海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丧葬习俗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上海文化中的传统葬礼以及风俗吧。

哭丧

据说哭丧歌是民间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礼俗歌,在当地死了亲属,妇女不唱哭丧歌,被视为不孝。但是地道的哭丧歌已经不为常人所掌握,因此现在的丧礼往往花钱请专业人员前来哭丧。

哭丧歌分为经、套头和散哭三部分。经是结合丧葬仪式唱的,亡人从断气、入材、出殡一直到做七,每一过程都有一种仪式;套头比较呆板,不能自由抒发,只要掌握套头的基本内容,哭丧时一般可以应付。

所谓散哭,就是人死后,亲人悼念他时哭唱的歌,一般是围绕者生前的种种好处,和今后没有亲人的苦况的哭诉。这种哭还往往勾起对自己一生的坎坷和悲苦的诉说,所以一发而不可收,虽经人家再三劝阻,还情犹未尽,欲止不能。

吃豆腐

和北方一样,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故去都谓为喜丧,儿女们除了举办丧礼以尽孝心外,还要备下酒席以答谢亲朋好友。在上海,参加这样的丧礼俗称“吃豆腐”。

说起“吃豆腐”的由来,可谓是传说众多。一个说法是,战国时人乐毅非常孝顺,父母喜吃软食,乐毅便用黄豆制成豆腐供父母食用,父母每天食之,因得高寿。父母故后,乐毅请参加送葬的邻居们吃豆腐宴,祝愿大家健康长寿,由此形成吃豆腐羹饭的风俗并流传至今。

另一个说法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崇尚神仙之术,天天服豆,希望可致长生。其父病死后,按礼仪三日之内须停厨熄火,所以刘安连吃三天冷豆腐。旁人见他把一团雪白的东西往嘴里塞,以为他吃的是什么凤髓羊酪,遂说他不守礼节。

刘安乃于三日小殓后举办素席,答谢各方宾客,席间特备一道冷豆腐,说破真情。从此,孝子居丧多以豆腐为冷食,而成殓后以豆腐答谢吊唁宾客的习俗亦由此形成。当然,关于“吃豆腐”由来的说法还有很多种,但各种传说中都少不了豆腐,可见豆类食品确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第一天法事

五七祭奠仪式的隆重还在于内容丰富的超度法事。超度法事一般要进行两天两夜,有着比较严格的礼仪规范和超度程序。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用八仙桌摆起供奉祭品和法器的台面。正南方是主祭台,摆放着死者的灵牌以及香炉烛台、贡品礼器、八九个用白纸折叠而成的长方形书册码放整齐,置于祭台左侧。

东西祭台后方悬挂着描绘阴曹地府各殿情景的布幔。约一刻钟左右的时间,法师完成了主祭台前的超度仪式,接着带领一干道士分别又在东、西、北祭台诵经膜拜、做法超度。想必此项法事是在一一礼拜阴曹各殿,以求对亡者的礼遇。

第二天法事

用六张八仙桌叠起三层,最高一层上面放一座纸桥,一条白麻布从桥顶横贯,斜落于高高叠起的八仙桌两侧,远远望去极像一座石拱桥。此桥即象征着亡灵走完阳间的最后一步,也是踏入阴间的第一步——奈何桥。“桥”旁几条长凳一字排开,又像一座平整稳定的桥。

死者的长子手托方盘,上面放有父亲的灵牌及香炉,他的对面是那个年轻法师,法师手摇铜铃口中念念有词的吟诵经文,身后有两名道士手持笏板附和吟唱,亡者亲属则围桥而立,随着法师的诵经节奏鞠躬默哀,气氛极为庄严。

伴着法师的吟诵、哭丧人的痛哭,其他道士吹拉弹奏,奏响礼乐。就这样,法师一步一诵经,引导灵牌从地面踏上长椅,然后又在长椅上一步步诵经后退,直至走完长椅,象征着亲人平安走过奈何桥,也体现了亲人对死者的最终送别。

猜你可能也喜欢:

去兰州必去景点之一:白塔山

民族文化的瑰宝:羊皮筏子

兰州非遗:兰州太平鼓简介

独具一格的兰州方言文

4、陕西丧葬习俗是什么样的?

关中人在生活中家家对婚丧嫁娶特别看重,白事的摊场铺的要多大,有多大,不仅多年没走的老亲戚、老朋友都要通知到。这只是其中一点,接下来小编带你去陕西文化了解更多的山西丧葬习俗。

关中农村祖祖辈辈安葬都是入土为安,乡下直到现在安葬多还是土葬。老人一旦咽气,在旁边侍候的家里人急忙先把死者从炕上抬到临时支的木板床上,先给穿上寿衣,再洗洗脸,死者是男的一般要理掉发,用剃头刀刮的光亮光亮,女的将头发理好后要稍作化装,全家人围在死体旁,一边烧纸,一边嚎啕大哭一阵。

然后,立马通

5、客家丧葬习俗浅谈,客家丧葬习俗

人的一生有三次最重要的仪式:第一次呱呱落地,第二次是成家立业,第三次是撒手人寰。葬礼是否用心是对已逝之人的尊重。如今还有着许多的少数民族用着崖葬这样特殊的丧葬习俗,你知道客家丧葬习俗是什么吗?本期民族文化一起了解吧!

不一样的地方过岁:人在病危弥留时,其子孙要守护在床前待其断气。旧时老人过逝时,要祖上有血缘关系的裔孙,才能在厅厦里断气。而女人是外人,故不能在厅厦里断气。所以男去世曰“正寝”,女人去世曰“内寝”。现在男人、女人都在间房里断气后才抬出厅堂。

人在临死

6、猜你喜欢:

本文标签: 丧葬  湖南  文化  奇特